淮南师范学院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坐落于八公山下、淮河之滨的国家重要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学校山水相映、风光秀丽,文化气息浓郁,是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
学校现有15个院系,覆盖九个学科门类的5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在职教职工902人,其中专任教师761人,具有高级职称21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516人。2009年,学校被确立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0起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先后与美、英、德、法、韩、澳、加拿大等国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交流,现有长期外国文教人员4人,并有计划的选派多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学校2005年开始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学生,2012年与美国湖滨大学签订学分互认协议。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改革综合试点)6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计划)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1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0多项。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和“淮南低温共烧材料省级实验室”、“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与创新平台。现有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0多项;近3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60余部,其中《大学英语基础教程》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仅2012年就有210位同学在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等级奖,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代表队在第三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总成绩第二名,1人获文科组特等奖。
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现有校舍总面积43.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800万元;拥有10个校内实训场所,88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160余万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Springer全文期刊等学术数据库,为师生提供资料查询服务。
学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良好”等次;2008-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连续四年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四年荣获“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等等,连续四届获得 “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今日的淮南师范学院,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定位,立足淮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认真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